我校在低剂量电子显微成像领域的研究取得突破 相关研究成果在《Science》《Nature Materials》上发表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8-06-13浏览次数:862

     近日,我校化学工程学院朱艺涵教授与学校特聘教授韩宇(现就职于沙特阿卜杜拉国王科技大学)合作,在低剂量电子显微成像领域取得突破,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Science》分别以第二和通讯作者身份发表学术论文《Atomic-resolution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of electron beam sensitive crystalline materials》。(论文全文链接: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59/6376/675)

     在此之前,朱艺涵教授、韩宇教授以共同通讯作者身份在《Nature Materials》期刊上发表了题为《Unravelling surface and interfacial structures of a metal-organic framework by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论文全文链接: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nmat4852#auth-2)的研究成果,他们通过低剂量显微技术对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这一类电子束极其敏感材料进行探索性研究,实现了原子尺度高分辨显微结构的解析。而这次在《Science》发表的研究成果中,则通过低剂量带轴倾转、高精度样品漂移矫正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实现了电子束极其敏感材料低剂量显微表征技术的突破。采用该研究成果可以将使得分子筛、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共价有机框架材料、二维材料和有机-无机杂化钙钛矿等重要电子束敏感的微纳尺度结构研究更清晰更明确,对纳微米结构功能材料的构效关系研究提供了更直接的手段。

     近年来,学校通过多次优化调整科技学术论文奖励办法,进一步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提高学校学术影响力,调动广大教师和科研人员开展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提升学术论文水平和创新层次,促进学校科研工作的持续稳定发展。

 

微信图片_20180613161122.jpg

本期《Science》封面

铮铮微信图片_20180613144331.jpg

资料链接:

     朱艺涵教授团队一直致力于纳米材料显微结构及构效关系的研究,目前在Science、Sci. Adv.、Nat. Mater. 、Nat. Chem.、Nat. Nanotechnol.、Nat. Catal.、Nat. Commun.、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Nano Lett.、ACS Nano 等国际重要期刊共发表论文 76 篇,总引用次数约3700。朱艺涵教授于2016年获得国际催化协会颁发的青年科学家奖,2014年获得美国显微和微分析学会颁发的主席学者奖,2013年获得SABIC 颁发的优秀博士后基金奖。

     韩宇教授团队的主要研究领域包括纳米孔材料的合成及应用、多相催化、气体分离、电子显微镜弱光成像技术等,目前在Nature,Science,Sci. Adv.、Nat. Nanotechnol.,Nat. Chem.,Nat. Mater.,Nat. Commun.,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Adv. Mater.等国际重要期刊共发表论文180余篇,总引用次数约12000。韩宇教授于2016年被评为中国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于2008年获Thomson Reuters Research Fronts Award(汤姆逊研究前沿奖);2006年获新加坡青年科学家奖;2004年被麻省理工学院《科技评论》杂志评选为百名青年发明家。